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本土天然礦物油畫顏料製作與繪畫教學的開創者

2015-12-15  洪晧倫AngHeLun
洪晧倫 做為全球華人中僅知唯一(沒有之一)以100%台灣本土原生天然礦石、土壤研製成油畫顏料並以之創作的藝術家,是真正用心取材台灣島本「土」材料在創作的藝術創作者!希望能重現古代油畫家繪畫工序,親自去研製天然環保的油畫顏料,拒絕使用工廠現成產品,展現絕對本土愛台精神。東海大學美術系西畫碩士、亞洲大學數媒系博士候選人,現執教於台灣中部地區多所大學的藝術、設計科系。作品曾獲玉山美術獎油畫首獎、全國大專書畫比賽西畫組第一名、全國油畫展優選、曾入選全國百號油畫大展等七大全國性美展。舉辦過國內、國外個展22次,並曾聯展於中、韓、美、台…等地近百次,作品獲收藏於美、中、台…等各政府機關中。
洪晧倫 因為自小對西方古典油畫的嚮往所以大學及碩士都是念西畫組,學生時代也以古典寫實的油畫技法與畫風參加國內不少比賽獲獎(1998-2003)。
內置圖片 1
倫,《追憶似水年華》,2000,油彩/畫布,100x80cm,全省美展入選。

內置圖片 2
倫,《詩/失意的藉口》,2000-2001,油彩/畫布,145x112cm,南瀛美展入選。
但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覺得材料不適合台灣的中國東方文化歷史,後來運用古典油畫中的凡艾克(Jan van Eyck)技法的繪畫技巧將國畫中的墨汁融入的油畫中,想藉此詮釋台灣多元文化特色(2003-2009);
內置圖片 3
洪日告倫,《墨隱_黑潮》,2007,墨汁/油彩/畫布,110x145cm

內置圖片 4
洪日告倫,《泉-向高爾培與安格爾致敬》,2007,墨汁/油彩/畫布,100x100cm
也嘗試將書法這個專屬於東方的時間藝術,將王羲之、黃庭堅法帖書體用墨書寫疊字用油畫媒材去搭配呼應的影像,呈現東西方文化在台灣的混種(2005-2009)。
內置圖片 5
洪日告倫,《八節灘頭上水船》,2007,墨汁/油彩/畫布,53x45.5cm
從2003年起經過十年的沉澱與轉化,2013年開始在台灣島各地撿石頭、挖土、找台灣礦石,自己研磨成礦物色粉作顏料,目前已經收集超過30個顏色以上,陸續增加中。其實很多人好奇的是用土或石頭礦物做顏料畫畫是可行的嗎?
簡單說明油畫顏料製作工藝:顏料是色粉/色素(Pigment)和黏著劑(Medium)融合製成,色粉分為有機、無機兩大類,洪晧倫用就是台灣天然無機礦物色粉,和台灣畫膠彩畫(大陸稱岩彩)用的礦物顏料相似,和市售天然油畫顏料原無大不同,但市售顏料現漸為化學廉價品。
還有就是保存的疑慮,所有工法都跟古代畫家相似,西方油畫從文藝復興以來已近六百年,也沒見過有何大問題,更何況他用的是礦物色,較無耐光褪色的問題。古代畫家就是像他這樣畫畫的,他做的只是是恢復傳統。現在人多因科技進步貪圖方便忘記惜物愛物的本質,相較古代人因材料取得不易,又要自己磨礦物、石頭相當費工,更會珍惜不浪費。天然資源真的有限,所以他盡量以雙手能拿動的量來收集,在某些地方也要注意法規合法取得,合理使用,更呼籲大家珍惜天然資源。
就這樣洪晧倫的100%本土天然礦物材料的油畫創作於焉誕生。
內置圖片 6
洪晧倫,<台灣本土紀行>,台灣大地原色油畫顏料/畫布,162x130公分,2015年,全國百號油畫展入選。

內置圖片 7
洪晧倫,<台灣本土紀行>,台灣大地原色油畫顏料/畫布,116x91公分,2015年,全國美術展入選。

而為了把繪畫的媒劑黏結劑(blinder)都要本土化,而不用現成的亞麻仁油/膠彩畫用膠,洪晧倫更是復古的用台灣土雞蛋去結合自製的本土礦物色粉做成完全本土的蛋彩畫顏料繪製作品,。想要重新定義繪與畫。
《繪與畫》
繪:作品中所有色彩均使用藝術家手作台灣本土原生礦物顏料'繪'製而成。
畫:素描部分用的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用銀針筆畫/金筆畫(gold/silver points)素描技法'畫'的。
內置圖片 1
洪晧倫,<美麗島之花(玉蘭花)>,手作台灣原生礦物顏料/土雞蛋/阿拉伯膠/黃金/純亞麻畫布,61.5x61.5公分,2016。


洪晧倫不只自己做顏料自己畫,2013年起也在大葉大學造藝系、台中文山社大、南投埔里社大、南投文化局複合媒材創作班開班教學生自己做本土礦物油畫顏料自己畫。有學生就說:「洪老師你這樣從油畫材料製作到油畫創作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已經顛覆傳統,這叫創新,值得推廣。」
洪晧倫回答她:「其實我是恢復傳統,油畫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錫管顏料發明以前就是像我這樣在畫的。」有時候復古在不同時空也是種創新!
內置圖片 8

前排右起:台灣原生赭色土壤、水洗篩濾、乾燥後、研磨粗粒、研磨中粒、研磨細粒、研磨極細粒。後排右起:台灣灰綠土(東方)、台灣石英粉(西方)、台灣黑土(北方)、台灣黃土(中土)、台灣苗栗土、水牛角研磨杵、水晶研磨杵、冷壓亞麻仁油。

內置圖片 2


真正本土 用藝術 天然 環保 愛台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壓克力膠轉印技法

壓克力 ( 丙烯 ) 膠轉印技法 ( Acrylic gel transfer ) 示範 :   這幾年開設了繪畫材料學和複合媒材創作課程, 洪老師多半僅在課堂上示範,學生留下的照片也很少, 自己也忘記拍照,加上最近有幾班學員需要老師示範, 為了示範說明時不用等待漫長的吹乾 ( 有間教室因吹風機還跳電 ) , 所以就有這篇文章,僅供教學時參考。   壓克力膠顏料 ( 就是丙烯顏料 ) , 近年來已經是許多油畫老師用來選擇替代油畫的主流繪畫材料, 其實壓克力顏料和傳統顏料一樣都是「膠」加上「色粉」製成, 所以有了「膠」就可以做很多傳統繪畫媒材可以做的事, 比方說;上膠、自己 DIY 做打底劑 (GESSO) 、自製各種顏色的壓克力顏料 … , 這些有上過洪老師課程的都應該要知道。 複合媒材 (mixed medium) 的運用可追溯到 1910 年代, 歐美藝術家開始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如 : 布料、木頭、雜誌、 舊報紙、印刷品、照片……等材料融入藝術品中, 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有畢卡索 (Picasso) 直接用現成物貼在畫上, 還有馬諦斯 (Matisse) 用剪紙 ( D é coupage ) 創作一系列平面藝術品, D é coupage(法文音:迭柯八傑) 在台灣被翻譯成蝶谷 巴 特, 這些都是一百年前甚至更早 ( 剪紙據說源自中國東漢以前 ) 就已經是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 所需材料:壓克力膠 (Acrylic gel) 、影印圖片、打底劑、筆刷、畫刀、美工刀、和紙膠帶、吹風機、基底材 ( 亞麻畫布,本篇示範則用麻布袋 ) 、裝水的筆洗桶。 以下洪老師以「正面取畫」的方式示範壓克力膠轉印技法, 另外有另一種「背面取畫」的方式因為需要影像處理成「鏡射」, 否則印出來的影像會像版畫一樣左右顛倒, 多己經在課堂中有示範故不另再補充。 1.首先是準備壓克力膠和列印圖片,本篇示範用的列印圖片是洪老師2013年用QR-CODE設計的創作品之一。 2.用畫刀塗上壓克力膠。 3.翻到背面用紙膠帶固定住四個角落。 4.用筆刷刷上水分並開始用手搓掉紙張纖維。   5.除去所有纖維後吹...

傳統西洋架上繪畫的打底

傳統西洋架上繪畫(蛋彩畫、油畫)的打底 -- 水性底打底( Gesso) 學生最常提問: 為什麼畫油畫前要先打底?打底前為何要先上膠?為什麼要打底?為什麼要上凡尼斯?保護劑是什麼? 所以建議要先具備以下概念、觀念。 架上繪畫的材料層架構: 「 (最上層) 保護層(凡尼斯Vanish、固定噴膠...) ↑↑↑↑↑ 繪畫層(油彩、蛋彩、膠彩...) ↑↑↑↑↑ 打底層(Gesso) ↑↑↑↑↑ 上膠層(膠、礬...) ↑↑↑↑↑ 基底材層(木板、畫布、紙)                               (最底層) 」 一 、上膠 傳統的打底需要先上膠,上膠用的材料: 免皮膠、純水、大排筆刷 、隔水加熱用鍋具、卡式瓦斯爐或電磁爐。 基本上需要將木板或亞麻畫布的正面全部都塗上一層以上的兔皮膠。 1.煮膠(將1:10的兔皮膠與純水隔水加熱至溶解) 2.整平畫板(以800號水砂紙研磨畫板) 3.塗膠(以排刷按照一定方向塗刷兔皮膠) 4.晾乾(均勻塗抹兔皮膠後充分乾燥晾乾) 二、打底 傳統水性打底Gesso用的材料: 免皮膠、純水、碳酸鈣粉、白色色粉(鈦白/鋅白)、大排筆刷 、隔水加熱用鍋具、 卡式瓦斯爐或電磁爐。 傳統兔皮膠打底劑Gesso製作與施作如下 : 1. 將煮好的兔皮膠水加入碳酸鈣 打底劑的兔皮膠液體與碳酸鈣約1:1,可以加入不定比例的白色色粉(鈦白或鋅白),不加白色色粉亦可。 2.水性打底第一層 可適當的永筆刷沾水去調打底劑,重點是讓排筆拖的動,先打一層左右方向的(← →)後待乾 。 3.水性打底第二層 等第一層完全乾燥後,始可打第二層,這一層筆刷改用上下方向的(↑↓)筆觸的。 4.水性打底第三~七層 確認第二層打底乾燥後,再刷一層左右方向的(← →)打底劑 。 這一種西洋繪畫的打底至少要3層以上,確認皆乾燥後,可以用800號的水砂紙旋轉畫板表面輕輕研磨。 接著繼續打第4~7層打底劑,在第5層時可以用1200號的水砂紙旋轉畫...

燒製藝用柳條炭筆,兼談柳樹在台灣的被污名化

從文藝復興以降,炭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最主要基本功,當代各國的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都仍保留炭筆素描的訓練基礎課程。 圖說:燒製炭筆的過程,順道烤棉花糖、烤肉 炭筆的燒製主要材料為葡萄藤與柳樹,葡萄藤彎曲折多,燒製需要各種工法才能去掉硬皮,處理不易;柳樹則多半只要趁新鮮,就能輕鬆剝去外皮,燒製前的作業相對容易。 我在大學藝術系裡,帶領學生燒製柳條炭筆畫素描、製作做碳黑色油畫顏料有十幾年的經驗,但我發現在台灣要找的柳樹已漸漸不易。可能這學期還看得到可以採集的地點,下學期學生就說樹不見了,主要是被台灣民間的錯誤風俗流傳而砍掉了。 圖說 炭筆燒製的半成品、成品與炭筆素描作品 柳樹在台灣的形象被污名化 柳樹的形象在台灣的漢族移民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 1、​古代中國(正向陽樹): 台灣早期移民仍維持柳樹是神聖、驅邪、送別、生命力的象徵。 2、​台灣初期移民漢人農耕社會(中性實用): 主要作為鞏固田埂、護堤的經濟作物,實用價值高於象徵意義。 3、​近代台灣民間(負向陰樹): 逐漸與陰暗、鬼魂、喪事產生連結,被污名化。 但,在台灣的​道教儀式中,柳樹始終保有其驅邪、溝通神鬼的法力(法器),未受台灣廣泛民間污名化影響。 那若回頭看中國大陸目前柳樹陰陽形象情況呢? 首先,「清明插柳」的習俗仍在中國傳承延續,這是柳樹作為「陽樹」最有力的現代證據。在中國北方的許多地區(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清明節家家戶戶會在門上插柳、戴柳驅邪的習俗至今依然存在。 延續中國古代的風俗仍相信柳枝有驅邪、辟鬼的功能,能保護家人不受邪氣侵擾。清明插柳這個習俗的傳承,讓柳樹的正面形象在特定節日和地區仍得保留。 但因為「現代」風水與台灣網路次文化的渲染影響,於近現代台灣民間所發展出來的柳樹屬於陰樹的說法,隨著網際網路已隨著網路回傳到中國大陸,如果以中文字搜尋「柳樹、風水」關鍵字,台灣民間柳樹的陰樹形象,已在中國年輕世代形成招惹陰邪的「陰樹」標籤。 可以說,中國古代古典正面的柳樹形象,正在和台灣現代發展出來的負面的柳樹形象,於中國形成共存與拉扯中。 文獻探討,柳樹在古代中國風俗屬於楊樹的各種例證: 1、北魏 《齊民要術》正月「削柳為人」以辟不祥。 ​「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正月旦,削柳為人,帶之,百鬼莫入。」 2、南朝《荊楚歲時記》寒食節插柳以禦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