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樹樹皮布製作標準化流程圖
洪晧倫博士 傳統工藝現代化流程指引
簡介
洪晧倫博士自2013年起始的「台灣大地原色藝術創作計畫暨社會實踐」,於華人圈首創聚焦台灣在地天然媒材製作色粉、顏料、纖維基底材的「用在地畫在地」的藝術生活型態。
其中,以構樹樹皮的纖維作為衣服布料的樹皮布文化是全球南島語族共通的獨特工藝,在台灣曾經消失約莫一百年左右,直到2010年前後,近十餘年左右,始又再度提倡復甦。
構樹/鹿子樹/楮樹是大自然賜與我們的寶貴禮物。構樹的樹皮纖維,如同天然的無紡布一樣,密集的交織自然成型,除了作為衣服以外,也是其他工藝品類的好材料,啟發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是漢族與南島語族的重要文化素材。
從構樹樹皮布前製開始,雕刮裝飾、展延與藝術創意應用。構樹樹皮採集/預處理/剝取/延敲/乾燥成形;構樹樹皮杯墊製作/整平/裱貼/修飾完成。以南島語族構樹樹皮布「敲(Ka)打(pa)」工藝「榻拍(Tapa)」展延成一塊布,貼於杯墊,保留自然纖維紋理質地。
台灣大地原色藝術創作計畫暨社會實踐,數年來將構樹樹皮,作為個人繪畫藝術創作的特色質地載體,並開發成工藝與文創應用,認證為國家「台灣綠工藝」產品。在歷來十年數場個展展演與工作坊裡,示範製作與嘗試做藝術品與書皮、杯墊、燈具等各種的創意應用,輔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構樹樹皮燈具產品的地方創生,出品於蔦屋書店與台灣文博會、新光三越、工藝中心、台日交流…等無數展演中。
構樹樹皮布製作標準化流程圖
種植、採集、選材階段:
1.
選擇成熟且健康的1-3年構樹樹枝幹作為原料。
2.
通常選擇樹幹直徑適中(約3-5公分),樹皮較厚且無明顯病蟲害者。
剝皮階段:
3.
以刀具沿樹幹縱向切割,謹慎剝離樹皮。
4.
將外層粗皮(含木質素的棕色最外層)與內層柔軟樹皮(韌皮部)分離。
5.
保留內層樹皮(phloem)韌皮部作為製布原料。
浸泡階段
6.
將內層韌皮部樹皮放入清水中浸泡,軟化纖維。
7.
浸泡時間依樹皮厚薄調整,通常需1-3天。如不用顧慮其開裂效果,亦可忽略。
敲打階段:
8.
取出軟化樹皮,放置於硬平面上。
9.
使用專用榔頭(如木槌或膠槌)均勻敲打,使纖維展開變薄。
10.
不斷翻面,確保厚度均勻,邊緣可重疊敲合以加寬布幅。
沖洗與晾乾階段:
11.
將敲打後的樹皮布沖洗乾淨,去除雜質。
12.
平鋪於乾淨處晾曬,避免陽光直射以防變黃或脆裂。
修整與裝飾階段:
13.
剪裁布料邊緣,統一尺寸。
14.
可依需求進行天然染色、天然顏料繪圖或壓印傳統與自製圖案。
流程圖示意
構樹種植、採集與選材 → 剝皮 → 分離內外層樹皮 → 浸泡軟化 → 敲打展平 → 沖洗晾乾 → 修整裝飾
本流程圖可作為構樹樹皮布製作的標準操作參考,適用於傳統工藝推廣與現代化生產流程設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