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藝事 --2025 南投學研討會」 10 月 18 日(六)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七樓順利舉行,期許「先在地,才能國際。」 南投縣自然風光明媚,孕育出深厚的藝術工藝文化底蘊。在南投縣府文化局長期推廣與努力下,南投縣藝術與文化的南投學研究氛圍已廣泛形成,為了延續推動這份研究精神,讓學術專家到社會大眾,都能對南投的藝術文化瑰寶有更深入的了解,今年由南投縣美術學會協助籌辦。 本次活動由計畫擬定、議價、全國公開徵稿,經歷兩次籌備會議,邀請中部地區大學教授及專家學者進行論文評審,到整個執行過程中的細節準備,耗費 8 個月的精心規劃,終於圓滿完成。 也期望喚起民眾對家鄉的關懷與熱愛,進而從個人層次延伸到整體社群,共同以文化內涵為基礎整合地方資源,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在地風貌與品牌,深耕在地特色,放眼國際。 研討會共錄取的六篇優秀論文,包括南投水域之水墨研究、水里蛇窯陶藝發展探討、南投礦泥染染料色彩分析、草屯藝術場域教育推廣與延伸、南投在地天然顏料藝術的國際化期許,以及南投書法發展史研究分析。 其中,洪晧倫博士分享在地土地色料藝術的 2400 年經典傳承,從公元前 370 年古希臘阿佩萊斯到文藝復興的杜勒,除了在地材料的使用與四色繪畫技法師法古代大師千年來的傳承,用台灣南投家鄉土壤 cosplay 杜勒畫自畫像;也將南投顏料色票以科學化分光測色方式建檔,建構在地色料系譜,供未來數位應用的無限可能性。 對於德國文藝復興大師杜勒( Dürer ) 1500 年自畫像的致敬與借鑒,乃是刻意模仿公元前 375 年古希臘畫家阿佩萊斯( Apelles )僅用「四色畫法」( tetrachromatic palette )的千年傳統。 透過模仿 525 年前的德國畫家杜勒以德國紐倫堡泥土做顏料畫自畫像《穿著皮衣的自畫像》,對照取材台灣南投「在地性」色料畫自畫像的「物質文化」的實踐創作,期許其創作脈絡延續阿佩萊斯的 2400 年前的的核心創作哲學,極其「國際性」藝術文化價值辯證。 洪晧倫自 2013 年起於華人圈首創以臺灣在地天然媒材製作色粉與顏料的大地原色創作型態,於兩岸三地形成一股在地色畫在地的風尚,曾吸引美國、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藝術家、學者搭機來台交流取經。 此番將杜勒「取用故鄉德國紐倫堡土壤入畫」的在地精神,特別對照...
關於台灣礦泥染,晧倫最早對外的公開活動是2015/11/21受邀到農業部「農業試驗所120週年所慶」的泥土顏料展演及台灣礦泥染體驗活動。之前都僅是在2014年台中社大、南投社大、大葉大學、某些私人內部課程、家人間做體驗實踐。 因為晧倫在2013年台灣首創用本土的天然物質(最基礎色就是土壤),復古進行藝術創作及生活應用開發,在製作顏料的過程發現,過濾顏料的豆漿袋棉布都洗不乾淨,當時好奇才找一些各國的文獻,發現以土做為媒介的染色,其實有兩個系統,所以我在工作坊的課程個人將之歸納成: 「植物染型的泥染」及「顏料型礦物礦泥染」兩種型態。 因為晧倫在礦泥染研究與教育領域起頭甚早,2015年迄今報名聽過我在台灣各地的礦泥染工作坊的學員始清楚這兩個差異,也在台灣泥染工藝學界、業界漸漸有所助益,常常看到相關文獻與討論裡看到自己名字。 前幾日此番在2025南投學研討會,看到許多自己熟悉的師長親朋,第一次看到發表人羅婕如老師的礦泥染論文發表,眾師長親朋竟然云說始知有礦泥染?! 晧倫也感到非常的詫異,原來我平常接觸的師長親朋,竟然不知道我這12年穿的衣服,包括研討會當天穿的,就是濁水溪與八卦山染色的台灣礦泥染織物,而且我還是近半數台灣礦泥染工藝愛好者的礦泥染指導老師。☺️ 剛好前陣子 Nicky Hwang 設計師把她設計的大麻纖維褲與香蕉絲褲寄給我,我將它們染上花蓮光復鏟子超人土礦泥染、八卦山礦泥染、濁水溪礦泥染,並刻意各保留一件纖維原色做對照。 因為我台灣色料聚焦在繪畫藝術比例偏重,所以自己礦泥染的衣服顏色都是在製作台灣色顏料時順手的邊腳料,偏向生活化的應用型態,早期也都有做了全島各地土壤服裝樣本,到香港展覽時還被香港工藝家買了好幾件,庫存有限。 婕如因為她打版織品專長就很聚焦,有著台灣各地的礦泥染樣本,種類、顯色與色牢度都不錯,未來會結合打版專長,開發更多的台灣礦泥染服裝。 我覺得可以貼文分享一下,這些台灣好物與台灣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