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5南投學 藝術家洪晧倫以台灣泥土致敬「在地即國際」的二千年傳統

「南投藝事--2025南投學研討會」1018日(六)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七樓順利舉行,期許「先在地,才能國際。」

南投縣自然風光明媚,孕育出深厚的藝術工藝文化底蘊。在南投縣府文化局長期推廣與努力下,南投縣藝術與文化的南投學研究氛圍已廣泛形成,為了延續推動這份研究精神,讓學術專家到社會大眾,都能對南投的藝術文化瑰寶有更深入的了解,今年由南投縣美術學會協助籌辦。

本次活動由計畫擬定、議價、全國公開徵稿,經歷兩次籌備會議,邀請中部地區大學教授及專家學者進行論文評審,到整個執行過程中的細節準備,耗費8個月的精心規劃,終於圓滿完成。

也期望喚起民眾對家鄉的關懷與熱愛,進而從個人層次延伸到整體社群,共同以文化內涵為基礎整合地方資源,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在地風貌與品牌,深耕在地特色,放眼國際。

研討會共錄取的六篇優秀論文,包括南投水域之水墨研究、水里蛇窯陶藝發展探討、南投礦泥染染料色彩分析、草屯藝術場域教育推廣與延伸、南投在地天然顏料藝術的國際化期許,以及南投書法發展史研究分析。

其中,洪晧倫博士分享在地土地色料藝術的2400年經典傳承,從公元前370年古希臘阿佩萊斯到文藝復興的杜勒,除了在地材料的使用與四色繪畫技法師法古代大師千年來的傳承,用台灣南投家鄉土壤cosplay杜勒畫自畫像;也將南投顏料色票以科學化分光測色方式建檔,建構在地色料系譜,供未來數位應用的無限可能性。

對於德國文藝復興大師杜勒(Dürer1500年自畫像的致敬與借鑒,乃是刻意模仿公元前375年古希臘畫家阿佩萊斯(Apelles)僅用「四色畫法」(tetrachromatic palette)的千年傳統。

透過模仿525年前的德國畫家杜勒以德國紐倫堡泥土做顏料畫自畫像《穿著皮衣的自畫像》,對照取材台灣南投「在地性」色料畫自畫像的「物質文化」的實踐創作,期許其創作脈絡延續阿佩萊斯的2400年前的的核心創作哲學,極其「國際性」藝術文化價值辯證。

洪晧倫自2013 年起於華人圈首創以臺灣在地天然媒材製作色粉與顏料的大地原色創作型態,於兩岸三地形成一股在地色畫在地的風尚,曾吸引美國、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藝術家、學者搭機來台交流取經。

此番將杜勒「取用故鄉德國紐倫堡土壤入畫」的在地精神,特別對照他「取用故鄉臺灣南投土壤入畫」,不僅是單純強調在地媒材,更是透過物質本身反思藝術家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對照阿佩萊斯的四色畫法的四大色系後,所採集與特製的南投天然四色畫法色料:

土黃(虎山中興新村砂岩)、土紅(八卦台地礫石紅土、九九峰混合岩)、黑(濁水溪板頁岩黑、柳條碳黑)、白(雞蛋殼白)。

阿佩萊斯(Apelles)選材在地的歷史啟發與傳承了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凡戴克(Van Dyck)、林布蘭(Rembrandt)等選材本地土色系顏料創作的傳承,表彰一切創作均根植於土地的身份認同。

限縮顏料僅剩四大色系,是一種「限制即是自由(Limited Palette)」的構念,模仿四色畫法或使用有限的在地色料,是藝術史上的傳承。有限的調色盤迫使藝術家更專注於形體、光影與素描關係,或追求藝術的純粹性,體現了「用有限的材料,寓以無限之精神」的普世藝術哲學。這種精神影響了卡拉瓦喬(Caravaggio)至庫爾貝(Courbet)等歷代無數畫家。

洪晧倫在此件以台灣南投色為主的自畫像繪畫技法上,則復刻文藝復興的古典油畫技法步驟:

水性底子打底、柳條碳色天然水彩底稿、影批抹土拉(水轉油/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罩染(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色堪薄(黑//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貼純金金箔(文字)。

台灣色料的建構與生活應用層面上,所有台灣色的色料在地色料的製作、色票均有科學化的分光測色數值建檔,例如,八卦山紅土的生色狀態就已近似義大利高溫燒製的席也納熟紅土(Burnt Sienna)色(ΔE 數值 1.8)而,濁水溪岩黑土測色結果與鐵黑色顏料色差極小(ΔE 數值 0.9)。這些數據化的成果將有助於台灣天然色料系譜接軌國際色彩系統,利於未來在數位設計、藝術輸出及文化創意上的各種工藝、文創、生活應用領域生活藝術化應用。

洪晧倫十年來已以藝術家的跨域角色,獨力建構著一個屬於台灣在地、具文脈的色彩系統。期盼未來台灣本土色的藝術,可協助關懷土地自然、立足在地,尋找各種藝術的可能,放眼國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壓克力膠轉印技法

壓克力 ( 丙烯 ) 膠轉印技法 ( Acrylic gel transfer ) 示範 :   這幾年開設了繪畫材料學和複合媒材創作課程, 洪老師多半僅在課堂上示範,學生留下的照片也很少, 自己也忘記拍照,加上最近有幾班學員需要老師示範, 為了示範說明時不用等待漫長的吹乾 ( 有間教室因吹風機還跳電 ) , 所以就有這篇文章,僅供教學時參考。   壓克力膠顏料 ( 就是丙烯顏料 ) , 近年來已經是許多油畫老師用來選擇替代油畫的主流繪畫材料, 其實壓克力顏料和傳統顏料一樣都是「膠」加上「色粉」製成, 所以有了「膠」就可以做很多傳統繪畫媒材可以做的事, 比方說;上膠、自己 DIY 做打底劑 (GESSO) 、自製各種顏色的壓克力顏料 … , 這些有上過洪老師課程的都應該要知道。 複合媒材 (mixed medium) 的運用可追溯到 1910 年代, 歐美藝術家開始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如 : 布料、木頭、雜誌、 舊報紙、印刷品、照片……等材料融入藝術品中, 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有畢卡索 (Picasso) 直接用現成物貼在畫上, 還有馬諦斯 (Matisse) 用剪紙 ( D é coupage ) 創作一系列平面藝術品, D é coupage(法文音:迭柯八傑) 在台灣被翻譯成蝶谷 巴 特, 這些都是一百年前甚至更早 ( 剪紙據說源自中國東漢以前 ) 就已經是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 所需材料:壓克力膠 (Acrylic gel) 、影印圖片、打底劑、筆刷、畫刀、美工刀、和紙膠帶、吹風機、基底材 ( 亞麻畫布,本篇示範則用麻布袋 ) 、裝水的筆洗桶。 以下洪老師以「正面取畫」的方式示範壓克力膠轉印技法, 另外有另一種「背面取畫」的方式因為需要影像處理成「鏡射」, 否則印出來的影像會像版畫一樣左右顛倒, 多己經在課堂中有示範故不另再補充。 1.首先是準備壓克力膠和列印圖片,本篇示範用的列印圖片是洪老師2013年用QR-CODE設計的創作品之一。 2.用畫刀塗上壓克力膠。 3.翻到背面用紙膠帶固定住四個角落。 4.用筆刷刷上水分並開始用手搓掉紙張纖維。   5.除去所有纖維後吹...

傳統西洋架上繪畫的打底

傳統西洋架上繪畫(蛋彩畫、油畫)的打底 -- 水性底打底( Gesso) 學生最常提問: 為什麼畫油畫前要先打底?打底前為何要先上膠?為什麼要打底?為什麼要上凡尼斯?保護劑是什麼? 所以建議要先具備以下概念、觀念。 架上繪畫的材料層架構: 「 (最上層) 保護層(凡尼斯Vanish、固定噴膠...) ↑↑↑↑↑ 繪畫層(油彩、蛋彩、膠彩...) ↑↑↑↑↑ 打底層(Gesso) ↑↑↑↑↑ 上膠層(膠、礬...) ↑↑↑↑↑ 基底材層(木板、畫布、紙)                               (最底層) 」 一 、上膠 傳統的打底需要先上膠,上膠用的材料: 免皮膠、純水、大排筆刷 、隔水加熱用鍋具、卡式瓦斯爐或電磁爐。 基本上需要將木板或亞麻畫布的正面全部都塗上一層以上的兔皮膠。 1.煮膠(將1:10的兔皮膠與純水隔水加熱至溶解) 2.整平畫板(以800號水砂紙研磨畫板) 3.塗膠(以排刷按照一定方向塗刷兔皮膠) 4.晾乾(均勻塗抹兔皮膠後充分乾燥晾乾) 二、打底 傳統水性打底Gesso用的材料: 免皮膠、純水、碳酸鈣粉、白色色粉(鈦白/鋅白)、大排筆刷 、隔水加熱用鍋具、 卡式瓦斯爐或電磁爐。 傳統兔皮膠打底劑Gesso製作與施作如下 : 1. 將煮好的兔皮膠水加入碳酸鈣 打底劑的兔皮膠液體與碳酸鈣約1:1,可以加入不定比例的白色色粉(鈦白或鋅白),不加白色色粉亦可。 2.水性打底第一層 可適當的永筆刷沾水去調打底劑,重點是讓排筆拖的動,先打一層左右方向的(← →)後待乾 。 3.水性打底第二層 等第一層完全乾燥後,始可打第二層,這一層筆刷改用上下方向的(↑↓)筆觸的。 4.水性打底第三~七層 確認第二層打底乾燥後,再刷一層左右方向的(← →)打底劑 。 這一種西洋繪畫的打底至少要3層以上,確認皆乾燥後,可以用800號的水砂紙旋轉畫板表面輕輕研磨。 接著繼續打第4~7層打底劑,在第5層時可以用1200號的水砂紙旋轉畫...

燒製藝用柳條炭筆,兼談柳樹在台灣的被污名化

從文藝復興以降,炭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最主要基本功,當代各國的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都仍保留炭筆素描的訓練基礎課程。 圖說:燒製炭筆的過程,順道烤棉花糖、烤肉 炭筆的燒製主要材料為葡萄藤與柳樹,葡萄藤彎曲折多,燒製需要各種工法才能去掉硬皮,處理不易;柳樹則多半只要趁新鮮,就能輕鬆剝去外皮,燒製前的作業相對容易。 我在大學藝術系裡,帶領學生燒製柳條炭筆畫素描、製作做碳黑色油畫顏料有十幾年的經驗,但我發現在台灣要找的柳樹已漸漸不易。可能這學期還看得到可以採集的地點,下學期學生就說樹不見了,主要是被台灣民間的錯誤風俗流傳而砍掉了。 圖說 炭筆燒製的半成品、成品與炭筆素描作品 柳樹在台灣的形象被污名化 柳樹的形象在台灣的漢族移民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 1、​古代中國(正向陽樹): 台灣早期移民仍維持柳樹是神聖、驅邪、送別、生命力的象徵。 2、​台灣初期移民漢人農耕社會(中性實用): 主要作為鞏固田埂、護堤的經濟作物,實用價值高於象徵意義。 3、​近代台灣民間(負向陰樹): 逐漸與陰暗、鬼魂、喪事產生連結,被污名化。 但,在台灣的​道教儀式中,柳樹始終保有其驅邪、溝通神鬼的法力(法器),未受台灣廣泛民間污名化影響。 那若回頭看中國大陸目前柳樹陰陽形象情況呢? 首先,「清明插柳」的習俗仍在中國傳承延續,這是柳樹作為「陽樹」最有力的現代證據。在中國北方的許多地區(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清明節家家戶戶會在門上插柳、戴柳驅邪的習俗至今依然存在。 延續中國古代的風俗仍相信柳枝有驅邪、辟鬼的功能,能保護家人不受邪氣侵擾。清明插柳這個習俗的傳承,讓柳樹的正面形象在特定節日和地區仍得保留。 但因為「現代」風水與台灣網路次文化的渲染影響,於近現代台灣民間所發展出來的柳樹屬於陰樹的說法,隨著網際網路已隨著網路回傳到中國大陸,如果以中文字搜尋「柳樹、風水」關鍵字,台灣民間柳樹的陰樹形象,已在中國年輕世代形成招惹陰邪的「陰樹」標籤。 可以說,中國古代古典正面的柳樹形象,正在和台灣現代發展出來的負面的柳樹形象,於中國形成共存與拉扯中。 文獻探討,柳樹在古代中國風俗屬於楊樹的各種例證: 1、北魏 《齊民要術》正月「削柳為人」以辟不祥。 ​「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正月旦,削柳為人,帶之,百鬼莫入。」 2、南朝《荊楚歲時記》寒食節插柳以禦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