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藝事--2025南投學研討會」10月18日(六)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七樓順利舉行,期許「先在地,才能國際。」
南投縣自然風光明媚,孕育出深厚的藝術工藝文化底蘊。在南投縣府文化局長期推廣與努力下,南投縣藝術與文化的南投學研究氛圍已廣泛形成,為了延續推動這份研究精神,讓學術專家到社會大眾,都能對南投的藝術文化瑰寶有更深入的了解,今年由南投縣美術學會協助籌辦。
本次活動由計畫擬定、議價、全國公開徵稿,經歷兩次籌備會議,邀請中部地區大學教授及專家學者進行論文評審,到整個執行過程中的細節準備,耗費8個月的精心規劃,終於圓滿完成。
也期望喚起民眾對家鄉的關懷與熱愛,進而從個人層次延伸到整體社群,共同以文化內涵為基礎整合地方資源,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在地風貌與品牌,深耕在地特色,放眼國際。
研討會共錄取的六篇優秀論文,包括南投水域之水墨研究、水里蛇窯陶藝發展探討、南投礦泥染染料色彩分析、草屯藝術場域教育推廣與延伸、南投在地天然顏料藝術的國際化期許,以及南投書法發展史研究分析。
其中,洪晧倫博士分享在地土地色料藝術的2400年經典傳承,從公元前370年古希臘阿佩萊斯到文藝復興的杜勒,除了在地材料的使用與四色繪畫技法師法古代大師千年來的傳承,用台灣南投家鄉土壤cosplay杜勒畫自畫像;也將南投顏料色票以科學化分光測色方式建檔,建構在地色料系譜,供未來數位應用的無限可能性。
對於德國文藝復興大師杜勒(Dürer)1500年自畫像的致敬與借鑒,乃是刻意模仿公元前375年古希臘畫家阿佩萊斯(Apelles)僅用「四色畫法」(tetrachromatic palette)的千年傳統。
透過模仿525年前的德國畫家杜勒以德國紐倫堡泥土做顏料畫自畫像《穿著皮衣的自畫像》,對照取材台灣南投「在地性」色料畫自畫像的「物質文化」的實踐創作,期許其創作脈絡延續阿佩萊斯的2400年前的的核心創作哲學,極其「國際性」藝術文化價值辯證。
洪晧倫自2013 年起於華人圈首創以臺灣在地天然媒材製作色粉與顏料的大地原色創作型態,於兩岸三地形成一股在地色畫在地的風尚,曾吸引美國、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藝術家、學者搭機來台交流取經。
此番將杜勒「取用故鄉德國紐倫堡土壤入畫」的在地精神,特別對照他「取用故鄉臺灣南投土壤入畫」,不僅是單純強調在地媒材,更是透過物質本身反思藝術家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對照阿佩萊斯的四色畫法的四大色系後,所採集與特製的南投天然四色畫法色料:
土黃(虎山中興新村砂岩)、土紅(八卦台地礫石紅土、九九峰混合岩)、黑(濁水溪板頁岩黑、柳條碳黑)、白(雞蛋殼白)。
阿佩萊斯(Apelles)選材在地的歷史啟發與傳承了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凡戴克(Van Dyck)、林布蘭(Rembrandt)等選材本地土色系顏料創作的傳承,表彰一切創作均根植於土地的身份認同。
限縮顏料僅剩四大色系,是一種「限制即是自由(Limited Palette)」的構念,模仿四色畫法或使用有限的在地色料,是藝術史上的傳承。有限的調色盤迫使藝術家更專注於形體、光影與素描關係,或追求藝術的純粹性,體現了「用有限的材料,寓以無限之精神」的普世藝術哲學。這種精神影響了卡拉瓦喬(Caravaggio)至庫爾貝(Courbet)等歷代無數畫家。
洪晧倫在此件以台灣南投色為主的自畫像繪畫技法上,則復刻文藝復興的古典油畫技法步驟:
水性底子打底、柳條碳色天然水彩底稿、影批抹土拉(水轉油/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罩染(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色堪薄(黑/白/南投大地色罌粟油畫顏料)、貼純金金箔(文字)。
台灣色料的建構與生活應用層面上,所有台灣色的色料在地色料的製作、色票均有科學化的分光測色數值建檔,例如,八卦山紅土的生色狀態就已近似義大利高溫燒製的席也納熟紅土(Burnt Sienna)色(ΔE 數值 1.8)而,濁水溪岩黑土測色結果與鐵黑色顏料色差極小(ΔE 數值 0.9)。這些數據化的成果將有助於台灣天然色料系譜接軌國際色彩系統,利於未來在數位設計、藝術輸出及文化創意上的各種工藝、文創、生活應用領域生活藝術化應用。
洪晧倫十年來已以藝術家的跨域角色,獨力建構著一個屬於台灣在地、具文脈的色彩系統。期盼未來台灣本土色的藝術,可協助關懷土地自然、立足在地,尋找各種藝術的可能,放眼國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