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礦泥染,晧倫最早對外的公開活動是2015/11/21受邀到農業部「農業試驗所120週年所慶」的泥土顏料展演及台灣礦泥染體驗活動。之前都僅是在2014年台中社大、南投社大、大葉大學、某些私人內部課程、家人間做體驗實踐。
因為晧倫在2013年台灣首創用本土的天然物質(最基礎色就是土壤),復古進行藝術創作及生活應用開發,在製作顏料的過程發現,過濾顏料的豆漿袋棉布都洗不乾淨,當時好奇才找一些各國的文獻,發現以土做為媒介的染色,其實有兩個系統,所以我在工作坊的課程個人將之歸納成:
「植物染型的泥染」及「顏料型礦物礦泥染」兩種型態。
因為晧倫在礦泥染研究與教育領域起頭甚早,2015年迄今報名聽過我在台灣各地的礦泥染工作坊的學員始清楚這兩個差異,也在台灣泥染工藝學界、業界漸漸有所助益,常常看到相關文獻與討論裡看到自己名字。
前幾日此番在2025南投學研討會,看到許多自己熟悉的師長親朋,第一次看到發表人羅婕如老師的礦泥染論文發表,眾師長親朋竟然云說始知有礦泥染?!
晧倫也感到非常的詫異,原來我平常接觸的師長親朋,竟然不知道我這12年穿的衣服,包括研討會當天穿的,就是濁水溪與八卦山染色的台灣礦泥染織物,而且我還是近半數台灣礦泥染工藝愛好者的礦泥染指導老師。☺️
剛好前陣子 Nicky Hwang 設計師把她設計的大麻纖維褲與香蕉絲褲寄給我,我將它們染上花蓮光復鏟子超人土礦泥染、八卦山礦泥染、濁水溪礦泥染,並刻意各保留一件纖維原色做對照。
因為我台灣色料聚焦在繪畫藝術比例偏重,所以自己礦泥染的衣服顏色都是在製作台灣色顏料時順手的邊腳料,偏向生活化的應用型態,早期也都有做了全島各地土壤服裝樣本,到香港展覽時還被香港工藝家買了好幾件,庫存有限。
婕如因為她打版織品專長就很聚焦,有著台灣各地的礦泥染樣本,種類、顯色與色牢度都不錯,未來會結合打版專長,開發更多的台灣礦泥染服裝。
我覺得可以貼文分享一下,這些台灣好物與台灣好色。
留言